English

爱国主义教育与大学生政治素质

1998-06-17 来源:光明日报 刘忠孝 我有话说

爱国主义教育已成为高等学校人才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取得可喜的成果。实践昭示我们,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应当作为深入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基本指向。

爱国主义历来是群体的旗帜和动力,作为个体来说,爱国主义又是情感、职责、原则和规范。在当代中国,是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是鼓舞各族人民实现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对大学生来说,是修身治本的方向,是成才的强大动力,爱国主义教育深入程度关系到我们的大学生以什么样的文化条件和精神面貌进入二十一世纪。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是极其丰富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将其概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和宏伟目标;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和基本国情;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国防和国家安全。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起点,着力提高大学生政治素质,既反映了国家存在、不同社会制度存在的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又较符合我国受教育者由低到高的认知规律,把先进性同普遍性结合起来,易于大学生接受和升华。从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立法宗旨和指向来看,我国大学生政治素质应当包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团结紧张乐观上进的道德情操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既是承续关系,又是包涵关系。

深入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以提高大学生政治素质为目的,从而确定相应的内容、渠道及方法。多年来一些院校积累了深入爱国主义教育的丰富经验。从内容上看,主要是以祖国的命运和前途,即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纲领教育为核心。从渠道上看,主要是坚持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从方法上看,主要是从史入手,从情入手,进而联系现实,使正面引导与自我教育结合起来;从指向上看,主要是引导激励学生健康成才。

联系祖国命运和前途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历史和当今的我国国情,从而激发学生树立共同理想和信念,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转化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行动。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基本形式,也是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施教的主力无疑是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教师重任在肩义不容辞,而各专业课教师亦应教书育人,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有一点讲一点,扣紧教材自然渗透,寓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收润物无声之效。实践是跨世纪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在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的变革上应盯住社会实践。这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深化,也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与丰富。

“欲明大义,必先知史”,知史方能爱国,爱国方能报国,从史入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合乎情理与顺理成章的。从史入手可以强化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性,增强对祖国的向心力,可以从昨天和今天、中国同外国的对比中增强鉴别能力,把继承与创新结合起来。诸如“对比法”、“联系法”、“溯源法”、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都是从史入手的好方法,应当采用与推广。

精心设计与组织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引导学生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化为效国之心,以高度负责精神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奋发成才。因此,一切教育活动都应从爱学习,爱专业,爱集体做起。

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创造”与“适应”这将是二十一世纪高扬的旗帜,我们必须以此为认识起点,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着力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进而带动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新世纪培养出大批创造性、适应性强的人才而奋斗。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